非常感谢您长期以来对宝山文旅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关于更正吴淞炮台、淞沪铁路等不当宣传内容的建议》我局已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关于吴淞炮台遗址的宣传内容
吴淞炮台是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古炮台之一。其炮台之建筑,有东、西、南、北四座,附以狮子林炮台,共五处。
西炮台又名老炮台,是最早建设的一座炮台。原址位于杨家嘴岸,建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主造者为江南总督郎廷佐。当时建此炮台,原为防海盗之用。道光四年(1824年),复增筑营房、兵房,由此成为国防重地。经鸦片战争,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苏巡抚张树声移建于迤北半里石塘外。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因有碍商埠开辟,自行炸毁,仅存残土丘一方,长11.8米,宽9.8米,高2.85米。
东炮台建于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原址位于吴淞江东出海处。东炮台在今浦东高桥附近,现址无存。
北炮台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原址位于腾四十一图南石塘之北端。南炮台原址位于南石塘,建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在1932年“一·二八”淞沪战争中,日军登陆并炸毁了炮台。
宝山区人民政府曾于1990年在吴淞西炮台遗址竖立了“民族英雄陈化成殉职处”石碑,以示纪念。在1999年环境整治中拆除。拆除的缘由正是您在档案中所提到的,吴淞炮台在地域上是一个广阔的概念。北炮台位于塘后路109号,在上海警备区守备营的营区内,原为“上海市抗日纪念地”,于2014年调整晋升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吴淞西炮台位于塘后支路27号,于1992年6月1日公布为“上海市纪念地点”,于2014年调整晋升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立有标志牌。
二、关于淞沪铁路的宣传内容
1866年,英国公使威妥玛向清政府提出:吴淞至上海之间的黄浦江,河道淤塞,疏通困难,大吨位轮船无法停靠到上海市中心,请求修筑从吴淞到上海的铁路,以便大吨位轮船停泊吴淞后能办理海铁联运。清政府对修建铁路心存疑虑,没有批准。大约到1874年,上海英商怡和洋行声称修筑一条吴淞至上海的“马路”,组织吴淞道路公司,得到清政府当局同意后,征购从上海租界以北到吴淞一带的土地。1875年底,英商的吴淞道路公司,又以欺骗的手段,以“供车路之用的铁器”的名义,运进钢轨和机车。到1876年2月初,铁轨已经铺到当时的徐家花园附近。
1876年7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通车。8月3日,吴淞铁路正式运行刚刚“满月”,火车在江湾镇北首还未正式通车的那段试车时意外轧死了一个人,清政府顺势勒令将火车停了下来。于是,中英双方代表在南京对这条铁路的主权等问题展开谈判。于10月24日,中英双方代表签订协议,中方斥资285000两白银买断铁路主权,分三期在一年内付清。同时同意在此一年间铁路仍归英商铁路公司使用,即从1876年10月31日起到1877年10月21日止。
中国第一条投入运营的铁路的全线贯通(即从吴淞到上海市区),直到1876年12月1日才得以实现,并成为往返吴淞与市区之间的主要交通工具。1877年10月20日,吴淞铁路列车停行。10月21日,也就是中英双方协议中一年期满的日子,吴淞铁路正式归属中国所有。时任两江总督的沈葆桢下令将吴淞铁路全线拆除。直到21年后的1898年,清政府才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和财力,在原来吴淞铁路的位置上,建造了后来的淞沪铁路。
1997年,淞沪铁路完成了历史使命,被永久性拆除。其当年的位置,就是今天上海轨道交通3号线的一段。
由此可见,您在提案中所指出不妥之处,我们认为应加上“原吴淞铁路”较为完整妥帖。
大中华纱厂始建于1919年,由中国近代民族实业家聂其杰创办,占地150亩,为当时上海生产能力最大的纱厂。1925年,纱厂由永安公司的郭乐收购,更名为永安第二纱厂。1929年在其西部空地筹建永安四厂,合称永安二、四厂。后两厂合并,先后改名为永丰纱厂、永安第二棉纺织厂。
华丰纱厂1920年创办于大中华纱厂东首,占地100余亩,曾先后改名为日华八厂、华丰工场、吴淞工场、中纺八厂、国棉八厂。
1958年两厂合并为上海第八棉纺织厂,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棉纺织厂之一,有工人一万余人,是全国纺织行业中名副其实的“高支王国”。20世纪90年代,上海国有纺织业开始调整转型,从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向“科技+时尚”转型,昔日的上海第八棉纺织厂现已成为焕然一新的半岛1919文化创意产业园。因此,改为1925年由大中华纱厂更名为“永安第二纱厂”或“永安纱厂”(上海第八棉纺织厂前身之一)更符合历史。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局将以准确的史料为依据,做好史料考证等文物保护工作,讲好宝山故事,为把宝山建设成为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