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5日在上海市宝山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宝山区代区长 汪泓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巩固“三变样”发展成果,全面落实“四个更”发展任务,办成一批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实事,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区”、“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单位”、“全国平安畅通县区”、“上海市文明城区”、“上海市平安城区”、“上海市园林城区”等荣誉称号,实现“全国双拥模范城”六连冠,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圆满完成开局之年各项工作,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全面实现了区六届人大历次会议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坚持调结构、促转型,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坚决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坚持在发展中调整、在转型中提升,努力形成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融合并进的良好态势。经济总量整体翻番,质量效益明显提升。预计2011年全区实现增加值745亿元、区可用财力13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0亿元,分别是2006年的2倍、1.9倍、1.8倍和2.2倍。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重点地区转型取得突破。按照城市规划和功能布局,编制实施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城市转型和功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依托重大功能项目,加快重点地区转型,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建成开港,上港十四区结构调整实质性启动,南大地区综合整治开发全面推进,吴淞工业区调整转型取得突破,形成四大板块、五大地区辐射带动整体转型的发展态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结构比例趋于优化。沿滨江带和3条轨道交通线,建成上海国际钢铁物流商务区、上海动漫衍生产业园、上海智力产业园、上海国际节能环保园等9个服务业集聚区,钢铁服务、动漫衍生、电子商务、节能环保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占增加值比重为55.7%,比200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制造业能级不断提升,发那科机器人、汉虹精密机械等一批企业建成投产,装备制造、电子电器等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工业销售产值年均增长12.2%。依托企业和高校的综合优势,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立一批市级科技孵化基地、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实施国家、市科技计划项目289项,推进产学研合作项目133项,转化高新技术成果167项,高新技术工业企业占全区工业产值比重达23.8%。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26.8%。现代农业集约发展,通过土地集约、农民集中、政策集聚,建成51个集体合作农场和专业合作社,规模经营面积达3.4万亩,改造设施粮田1.6万亩、设施菜田7573亩,在全市率先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洋桥牌“宝农34”优质稻米蝉联三届全市评比金奖。政策措施逐步完善,发展活力明显增强。安排3.5亿元财政引导资金,完善实施“1+9”调结构、促转型政策措施 。发挥金融杠杆作用,推动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村镇银行等融资服务平台,小额贷款公司开业总量居全市首位。建立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连续举办5届“长江口民营经济发展论坛”,推动海隆控股在香港成功上市。我区荣获“全国扶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成绩显著地方政府”称号。林肯电气等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相继落户,宜家家居等世界500强企业到宝山投资。吸收合同外资12.7亿美元,完成外贸出口100亿美元。2011年非公经济占增加值比重为52.5%、比2006年提高4.5个百分点,国有(集体)总资产达795.5亿元、比2006年增长40.7%,区纳税百强企业缴纳税收93亿元、是2006年的2.2倍。提前完成对口支援都江堰市向峨乡灾后重建任务,援藏、援疆、援滇、援青等工作有序推进。
(二)坚持重管理、抓建设,城乡面貌显著改观。加强规划引领,落实管建并举,注重生态环境先行、基础设施先行,抓住上海世博会契机,大力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形成生态、生活、生产和谐发展的新格局。规划体系更趋完善,引领作用明显加强。“两规合一”继续深化,区域控详规划覆盖率达60%以上。土地利用结构更趋优化,盘活存量土地8500余亩。规划管理服务效能明显提高,重点地区、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耕地保护工作有效落实。生态质量不断提高,区域环境明显改善。围绕建设天蓝、地绿、岸洁、水清的生态环境,实施两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健全“网格色标环境管理”机制,实行农作物秸杆禁烧,加强扬尘污染综合治理,区域降尘量下降15.9个百分点。新增绿地822.8公顷,“一环五园”、一街镇一公园生态网络系统基本形成,全区林木绿化率达23.8%、人均公共绿地达22.2平方米,分别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和9.2平方米,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城区”工作通过初步验收。吴淞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顾村公园(一期)等建成开放,成为广大市民四季赏花、踏青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骨干河道整治率达70%,河道保洁实现全覆盖,水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水域景观初步显现。城乡基础设施统筹建设,综合服务功能明显提升。新建道路314.9公里,完成沪太路拓宽改建等工程,镜泊湖路等大型社区配套道路主体竣工,道路网络趋于完善。公共交通快速发展,衔接城乡的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46.5公里,新建综合交通枢纽8个、公交候车亭320座,新辟调整公交线路69条,公交线网密度达每平方公里1.3公里。在全市率先开通“社区巴士”、“乡村巴士”和“穿梭巴士”,实现公交“村村通”。敷设污水干管、二级管网300公里,完成8613户农村村庄改造,实现基本农田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置,城镇污水纳管率达85%、比2006年提高35个百分点,全区人民期盼已久的区域排水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城市管理不断加强,总体保持有序运行。扎实开展“迎世博600天行动”,深入推进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焕然一新。推广“组团式保洁法”、“飞行保洁法”等市容保洁新模式,完成“六路一桥一区”市容景观亮化工程,户外广告美观规范,渣土运输纳入监管,农村生活垃圾实现集中收运处置。加强市政市容联动管理,加大城市维护投入力度,保持市容市貌整洁有序。完善城管执法机制,城市网格化处置及时率、结案率分别提高到98.8%和100%。加强拆违控违长效管理,369个村(居)委通过达标验收。
(三)坚持办实事、惠民生,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细化落实“358、650”指标体系,大力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完成一系列实事工程和重大项目,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就业工作全面加强,劳动关系保持和谐。坚持自主就业、扶持创业和就业援助相结合,加大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力度,健全劳动人事争议处理机制,有效化解劳动纠纷。年均新增就业岗位3万余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始终控制在3万人以内,就业困难人员、“零就业家庭”按时安置率保持100%。保障体系日益完善,保障水平逐年提高。新农保试点扎实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基本实现全覆盖,征地养老人员生活费、老年农民养老金标准持续提高,22943名新征用地人员社会保障全部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保持100%。新型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新建9个养老机构、13个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21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新增养老床位3991张、居家养老服务对象6995名,老年活动室实现村(居)委全覆盖。“五助”帮困体系日益完善,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残疾人服务工作扎实开展,在全市率先实现“阳光职业康复援助基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安居工程惠及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结合城乡建设和发展,持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完成城镇居民动迁安置1450户、农村居民动迁安置8170户。廉租住房制度实现“应保尽保”,新增租金补贴家庭2138户、租金减免家庭2476户,筹措廉租住房256套。罗店、顾村保障性住房基地加快建设,457万平方米市属保障性住房建设全面推进。首轮2417户经济适用房受益家庭完成选房,第二轮受理工作有序推进。16.6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启动建设。大场老镇建设基本完成,1298户居民搬进新居。罗店老镇建设启动,完成核心风貌区市政基础设施(一期)工程。七牧场小区等一批旧里成套改造、旧小区综合整治有序推进,惠及居民家庭8.9万户。完成603万平方米老小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受益群众35万余人。实施6.7万户家庭燃气内管改造,居民天然气管道气化率达52%、比2006年提高24个百分点。新建、改建56个标准化菜市场,一批商业中心、便民服务网点建成开业。新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30个、村级社区事务代理室94个,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教育卫生事业均衡发展,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完成94所学校大修和19个“校安工程”项目,新建、改建、扩建学校和幼儿园70所,城乡教育设施硬件水平整体提升。深化同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功能,在全市率先组建6个城乡教育联建体,基本形成资源共享、教学同质、城乡对接、均衡发展的新型办学机制,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医疗惠民实事工程扎实推进。华山医院北院主楼、大场医院迁建工程结构封顶,宝山公共卫生中心、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一期)等建成投用,覆盖全区的“1560”就医圈基本形成。在全市率先组建4个医疗服务联合体,居民诊疗信息实现市、区医院互联互通,市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管理率达98%。月浦、罗泾、顾村、庙行、淞南、高境等6个镇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镇”。科普事业蓬勃发展。人口计生工作全面推进。文化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人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建成上海长江河口科技馆、宝山图书馆(新馆)、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博览馆等公益性场馆,支持相关企业建成中国工业设计博物馆、上海玻璃博物馆、上海陶瓷科技艺术馆,新增公益性场馆居全市前列。实现农村有线电视“户户通”、有线广播全覆盖,区、街镇和村(居)委三级公共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大型现代沪剧《红叶魂》晋京展演,成功举办第六届和第七届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上海樱花节等文化和旅游活动,“一地一品”等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取得实效。体育设施加快建设,宝山体育中心建成开放。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30个、农民健身家园70个,城乡健身设施不断完善。“百字”系列群众体育活动广泛开展,我区被评为“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竞技体育进入全市先进行列,为国家和上海输送了一批优秀体育人才。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深入,月浦镇、淞南镇创建成为“全国文明镇”,友谊路街道、淞南经济发展公司获得“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一批单位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称号,市级文明社区、文明镇创建实现全覆盖。军民“三同”活动不断深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和双拥共建持续深入,宝山民兵训练基地建成投用。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区档案馆创建成为国家二级馆。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史志等工作扎实推进。
(四)坚持强基层、固基础,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始终把稳定放在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加强基层能力、队伍和机制建设,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保持社会安定有序。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建立社会管理“大联动”机制,初步建成情报研判与指挥一体化平台,街镇综治工作中心、“六位一体”综治警务室和“六联”机制实现全覆盖。开展户籍人口居住地服务管理试点,在全市首创来沪人员服务管理抄告制度,率先实现“两个实有”管理全覆盖。加强群防群治网络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优势,进一步提升社会面管控水平。持续开展“宝剑”系列等专项整治行动,加强重点人群帮教管理。探索大型社区服务管理新模式,推进“一街镇一村居”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顾村馨佳园居委会联合服务中心、星星村农村社区化管理取得初步成效。“难点村”治理工作基本完成。“六五”普法扎实开展。严格落实安全监管责任,保障城市运行安全。滚动实施安全隐患排查,强化整改落实,未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建立区消防安全委员会,整合区域资源,完成70个旧小区消防公共设施改造。道路交通、生产经营、地下空间等领域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各类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成立区食品安全委员会,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大检查,持续加大无证无照经营综合整治力度,实行农产品全程安全监控,建成全市首个药品在线实时监控系统。加大矛盾预防化解力度,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试点推行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分析和评估机制,修订基层单位和社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及时妥善处置一系列突发事件。建立区级调解工作室、街镇调解中心、村(居)委调解员三级网络,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调解成功率达99%。落实领导包案、接访、下访和区领导联系重点信访人等工作制度,建立基层信访代理平台,开通网上信访渠道,探索完善信访终结和律师第三方参与等机制,一批社会矛盾得到有效化解,重信重访化解率连续四年保持在77%以上、居全市前列。
(五)坚持优政务、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自觉践行执政为民,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大力推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积极创新政府服务和管理。全面完成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扎实推进“4+3”专项治理。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政府信息2.9万余条。健全部门、街镇、园区和企业的沟通制度。重大项目跨部门协作机制不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和网上协同办事取得实效。我区荣获“2011年中国城市信息化管理创新奖”。着力推进公共财政体系建设。聚焦民生重点领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区、镇两级公共财政投入161.6亿元发展社会事业、69.5亿元改善民生保障、75.5亿元加强城市维护管理、21.1亿元实施基本建设项目。依法实行预算外资金统一管理,部门预算实现全覆盖。加强重点专项资金审计监督,实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跟踪审计。厉行勤俭节约,规范“三公”经费管理。健全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创新“采管分离”模式。“镇财区管”、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实现全覆盖,农村集体“三资”网络监管平台建成运行。财政预算公开力度逐步加大。政府性债务处于可控范围。始终坚持从严治政。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的民主监督,主动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沟通协商,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规范和加强行政执法。持续加强行政监察。“万人百企评机关”等政风行风测评活动深入开展。五年来,区政府认真落实区人大常委会关于代表议案的决议,确保取得实效;办理人大代表书面意见746件、政协提案941件,采纳解决率分别为78.3%和83.4%,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办理结果的满意率分别为95%和98%。
过去的五年,是宝山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是城乡环境显著变化的五年,是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是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五年。回顾共同走过的这五年,面对一系列复杂局面的重大考验,在中共宝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始终把统筹协调、科学发展作为工作导向,坚定不移,创新实践,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始终把融入大局、乘势而上作为有效方法,坚持不懈,开拓奋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转型;始终把团结拼搏、凝聚人心作为精神动力,坚韧不拔,攻坚克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始终把民生优先、以人为本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持之以恒,改善民生,共建共享美好家园。全区上下拧成一股劲,咬定目标不动摇,用辛劳和智慧、激情和奉献,共同谱写了宝山发展史册中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在此,我谨代表宝山区人民政府,向工作和生活在宝山的全体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企业、高校和驻区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宝山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深知,我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依然复杂多变,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区建设,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增大,引领性大项目落地还不多,重大产业集聚仍需加强,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快转型提升的进程。二是破解难题、盘整资源的力度还不够,政府投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地区经济的集聚辐射效应还需放大,需要我们进一步拓宽改革创新的视野。三是人口集聚规模迅速增大,公共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城市安全运行压力日益加大,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与之相适应的人口综合调控和服务管理机制,进一步增强消除和防范城市安全风险的能力。四是顺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更高期待,政府各个部门之间跨前一步、协同推进的工作效率有待提高,攻坚克难、共破难题的工作机制还需完善,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本领还要增强,在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和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有机统一上,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挑战和问题,以对人民、对事业、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更加奋发努力、勤勉尽责地做好各项工作。
二、今后五年工作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宝山全面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区建设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看到,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仍十分严峻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各类风险还在增加。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我们更要看到,我国经济正朝着宏观调控预期方向发展,呈现增长较快、价格趋稳、效益较好、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地区,拥有众多先发优势和集聚效应。宝山作为全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我们共同努力所奠定的坚实基础,还有处于“上海城市南北发展轴线”、列入“上海都市功能优化区”所蕴含的重大机遇,更有“十二五”良好开局的综合优势。只要我们直面挑战、把握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实践,就一定能在新起点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区第六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市委和市政府、区委精神,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和“十二五”规划,按照“经济发展好、民生保障好、社会管理好、文化建设好、生态改善好”的总体要求,努力实现“建设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最佳实践区,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为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区建设而共同奋斗。
“五个好”的总体要求和“建设‘示范区、最佳实践区’,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有机统一、相辅相成,是科学发展观在宝山发展进程中一以贯之的具体实践,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在宝山各项工作中的细化落实,是宝山“三变样”、“四个更”的延续拓展,是宝山“十二五”发展蓝图的具体体现,必将成为宝山人民在新一轮科学发展中的共同行动。
根据区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建议在全面落实“十二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今后五年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区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000亿元左右,区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第三产业占增加值比重提高到60%以上,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新增各类绿地不低于800公顷,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25.5%左右。区域降尘量继续下降,城镇污水纳管率达到9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以上。公共安全感指数保持在80以上,“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平安单位”创建达标率在90%以上。
今后五年宝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一)全力把经济发展好,着力推动经济结构和城市功能协调优化,建设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城市转型发展的最佳实践区。坚持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城市布局优化,以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城市功能完善,以重点区域开发促进城市全面提升,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增强区域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践“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努力在发展方式转变、城市转型发展的相融并进上走在全市前列。
加快推进五大地区转型发展,探索走出一条经济结构调整和城市转型发展协调融合的发展道路。加大滨江地区功能开发力度。聚焦吴淞口国际邮轮港,加强功能和服务配套,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邮轮产业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区”。深化与上港集团战略合作,完成上港十四区整体转型,辐射带动上港九区、十区结构调整。高起点、高标准地规划实施岸线资源开发利用,推动滨江效应沿长江、黄浦江、蕰藻浜向腹地延伸,加快老码头、老港区、老厂房、老堆场的结构调整,带动沿江产业和城市形态功能整体转型。积极推动吴淞工业区调整转型。加快与滨江地区联动发展,深化市区联动、区企联动、形态功能联动、沿江岸线和工业区联动,加大与宝钢集团、中外运长航集团、招商局集团、华谊集团等大企业合作力度,先行突破成熟区域,分片组团滚动开发,实现从环境整治到功能提升的战略转型,加快形成创意研发、总部经济、生产性服务业等功能融为一体的集聚区。基本完成南大地区整治开发。全面推进环境整治、生态建设和调整转型,打通外环绿带和嘉宝生态走廊,构筑上海北部生态保护圈。提升南大路、祁连山路核心区域产业能级,加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辐射大场机场及周边区域调整,带动外环线以南区域整体转型。加快大型社区建设。推动建设顾村、罗店大型社区,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完善商业商务功能,辐射带动北部地区新市镇建设和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努力形成以生态宜居、文化旅游、休闲观光为特色,都市繁华与田园风貌和谐相融,彰显勃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的上海北部新城区。继续实施老镇旧区改造。完善基础设施体系,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完成大场、罗店老镇改造,推动顾村、杨行老镇改造,推进直管公房成套改造,加快吴淞、张庙地区旧区改造,传承城市文脉,展现城市魅力。通过重点地区转型发展,推动资源集聚优化,凸显四大功能板块,东部加快形成融合邮轮服务经济和滨江风貌于一体的功能,西部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南部优化提升现代都市功能,北部努力形成产业发展集聚区和新市镇功能,进而东西联动、南北呼应、互动融合、整体提升,努力使宝山呈现经济繁荣、生态宜居、交通便利、产城融合的崭新发展格局。
依托功能引领和载体带动,深化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提升服务业集聚效应。重点发展邮轮服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设计研发、软件和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深化商旅文体联动发展,推进大场北中环商业中心、轨道交通1号线北上海中央商务区等一批区域性商业商务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创意产业园等建设。增强先进制造业支撑功能。对接国家和市重点项目,着力提升民用航空、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能级,大力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善工业园区综合功能,促进园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农产品产加销衔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管理,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特色生产基地,发展都市高效生态农业。
创新经济发展环境和管理服务机制,大力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整合集聚。完善宏观调控政策的配套措施,深化调结构促转型等激励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和引智力度,加强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中心功能建设,深化对各类企业的综合服务,营造更加公平开放的创新环境。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建设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政府投资项目经济调节作用,拓展银企合作平台,探索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村镇银行健康发展模式,创新金融服务体系。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目标,节约集约使用土地资源,探索增量把关、存量盘活的综合管理和开发利用机制。创新税收征管和工商管理服务机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深化国有(集体)资产改革、推动国有(集体)企业健康发展,大力扶持非公经济发展,提高外资利用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合力。完善合作交流机制,完成对口支援任务,推动各方创新协作。
(二)全力把民生保障好,推进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均衡配置,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坚持民生导向,通过政策倾斜扶持、财政转移支付、资源整合集约、服务均衡优化等多种途径,巩固提升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社会管理一体化发展成果,重点提高城乡民生保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一体化水平,全面落实“358、650”指标体系和实事项目,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共享美好生活。
深化城乡统筹的投入机制,提高城乡协调的综合保障水平。把促进城乡充分就业作为民生之本。落实城乡联动就业政策,完善覆盖城乡的就业促进体系,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健全城乡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拓展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民生之重。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大支农惠农政策力度,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完善农村集体经济共享机制,扶持经济相对薄弱村发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把完善城乡综合保障作为民生之基。大力推进新农保,严格落实征地保障政策,实施征地养老的区级集中管理,提高农保退养人员养老金待遇。加大救助力度,发挥城乡三级救助网络作用,提高社会救助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统筹推进城乡老龄事业发展,完善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协调发展的服务格局,保障和丰富城乡老年人日常生活。有序推进经济适用房供应,着力扩大廉租住房受益面,积极筹措公共租赁房,加大村(居)民动迁安置房建设力度,改善和提高城乡住房保障水平。健全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完善菜市场和配套商业设施,加强主副食品市场供应保障。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切实维护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权益。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城乡均衡的公共服务能力。加大公共资源统筹配置力度,加强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优质资源向北部地区和农村倾斜,带动社会事业内涵式提升。着力构建公平普惠的教育服务体系。坚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深化初、高中教育联建体建设,完善城区重点中学与农村地区中学联动办学机制,促进城区优质资源向农村辐射。着力建设便捷优质的卫生服务体系。优化医疗资源布局,依托华山医院北院、宝山中西医结合医院等优质医疗资源,统筹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辐射带动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同质化发展,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新格局 。努力增加老年护理、康复医疗和精神卫生服务,深化医疗惠民实事工程 。加快“国家卫生镇”创建全覆盖。着力健全协同联建的科普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强协作联动,提升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服务管理水平,扩大科普活动影响力。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努力建设智慧城市。着力完善功能多元的体育服务体系。健全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大力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协同加强奥运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争创竞技体育新成绩。着力优化人口计生服务体系。实施优生促进工程,争创“全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区”。积极支持红十字、慈善事业发展。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拓展城乡融合的发展空间。发挥枢纽型、基础性市政工程带动效应。推进“三纵三横”快速道路网、“七纵七横”区域干线网和“三隧八桥”越江跨河通道建设,改善大型社区、老城区、农村地区道路网格,加大农村桥梁改造力度,基本形成“路网均衡、南北畅通、东西连贯、客货分流”的交通体系。优化城乡公交设施配套。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推进轨道交通站点、综合枢纽、公交线网的便利化对接,基本形成多元化公共交通服务体系。逐步提高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比例,加快解决“停车难”问题。加强城乡公用设施建设。整合地下管网,加强区域供排水系统建设,完善市政公用设施网络。
(三)全力把社会管理好,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城市安全运行,保持社会和谐有序。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为先、管理为重,以基层基础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巩固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资源整合,强化源头治理,保障城市运行,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
强化人口管理和社区管理,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加强人口流动前瞻性研究,结合产业结构调整、房屋租赁管理、居住证办理、劳务用工规范等工作,建立健全有效管用的来沪人员服务管理机制。推广“一街镇一村居”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经验,深化“镇管社区”机制创新,健全大型社区服务管理机制。提高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标准化水平,推进村(居)委自治家园建设,做好村(居)委换届选举工作。培育和规范社会组织,吸引更多力量参与社区建设和公益服务,推动社区共治机制建设。努力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档案、史志等工作。
改进和加强城市安全运行保障,着力建设“平安宝山”。围绕道路交通、生产经营、消防安全、食品药品等领域,加大检查整治力度,切实维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高群众安全防范意识,宣传普及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知识和技能。完善灾害天气、突发事件等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不断提高处置能力和水平。完善校园安保长效机制。加强重点人群帮教管理,预防和减少犯罪。深化群防群治体系,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强化“人防、物防、技防”联动协防,深入开展“无刑案村(居)委”创建活动,健全社会治安防控网络。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深化社会治安顽症整治。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立健全常态长效机制。畅通民意反映和诉求表达渠道,及时回应群众的意见、建议和诉求,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最大限度地减少不稳定因素。深入推进“六五”普法,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发挥大调解体系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依靠基层党政组织、行业管理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化解矛盾的格局,最大限度地防止矛盾激化升级。规范信访工作秩序,加大初信初访化解力度,深化领导干部下访、接访工作,推行基层信访代理,完善第三方参与机制,推广信访事项核查终结机制,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四)全力把文化建设好,推进文化繁荣发展和成果共建共享,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大力倡导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价值取向,积极推进“文化强区”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整体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发展软实力。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推动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文明素质同步提升。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上海城市精神。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倡导人文关怀,普及科学知识,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大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小区)和文明单位等创建力度。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鼓励市民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深入推进全民国防教育,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拓展军民双拥共建内涵,推动军地融合式发展。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公共文化“五个中心”建设,推动广电事业发展,提升文化服务水平。整合区域文化资源,完善文化配送服务网络,优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功能,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传承吴淞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一地一品”等特色文化,扩大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等文化品牌影响力,拓展民间文化交流渠道。丰富优秀文化产品创作,坚持开展文化下乡,深化“百千万”文化惠民工程。
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积极发展动漫衍生、创意设计、广告会展等文化创意产业,加快培育知名企业和创意品牌,建设创意产业服务平台和创意产业集聚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文化建设和管理,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领军人才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探索公共文化设施社会化、专业化运营管理机制。
(五)全力把生态改善好,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升城市宜居程度。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努力让生产生活更加绿色低碳,让城市环境更加优美,让共同家园更加宜居。
调整淘汰落后产能,推进重点领域节能。积极推进低碳发展实践区和循环经济试点,关停调整高污染、高能耗企业和落后工艺。分类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完善重点单位能效管理。确保完成市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强化污染源头控制,注重环境协同治理。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区域降尘量,基本达到市中心城区环境质量主要指标。继续加强河道整治和生态修复,重点推进骨干河道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城乡河道水质稳中有升。提高“网格色标环境管理”水平,加大环境执法和综合治理力度。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严格环保准入制度,健全重大环境事件和污染事故责任追究制度。规范工业废弃物集中处置,防范环境安全风险。
建设城乡生态环境,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巩固提升“全国绿化模范城区”创建成果,加快实施大场生态公园等工程,基本完成外环生态专项建设任务,形成“一环、五园、六脉、多点” 绿地系统。提升顾村公园(二期)绿化品质,广泛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绿化“认建认养”活动,带动绿化管理和建设水平整体迈上新台阶。坚持管建并举、重在管理,加强规划执法和动态监察,大力推广世博城市管理经验,加强智能化、网格化、精细化管理,完善市容管理机制,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加强城管监察执法,规范交通客运市场秩序,深化渣土运输专营制度,加大拆违控违力度,全面完成农村自然宅改造,整体提升城乡生态环境水平。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围绕“两高一少一好”的政府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依法行政、从严治政,全面加强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努力完成科学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
(一)加强政府服务管理,大力提高行政效能。深化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进网上电子审批系统建设,加快行政审批事项网上办理。优化审批方式,推行“一门式”审批、并联审批和告知承诺。推进部门受理窗口建设,扩大窗口直接办理覆盖面。开展电子监察,加强预警纠错,建立审批效能评估机制,完善批后监管程序。建立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代办服务机制,深化市民服务热线建设,规范行政性收费和公共事业性收费。加强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全面实施街镇财政体制改革,持续加大保障性住房、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衡保障水平。加大重点领域、重点部门、重点资金的监督力度,实行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有序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营造透明政务环境,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坚持行政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探索开放式决策机制,主动倾听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意见建议。试行食品生产销售、规划、房屋征收补偿、环保等行政审批结果公开。建立行政执法情况通报制度,定期公布相关监督检查和执法情况。坚持方便群众知情、便于群众监督的原则,有序实施区级部门预决算和财政专项资金主动公开,推动区镇财政专项资金联动公开。健全审计公开运行机制,依法推进专项审计结果、部门预算执行单项审计结果公开,提高审计整改实效。规范政务公开内容,运用信息公开新平台,及时准确发布政府信息。健全政务服务机制,推进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公开透明。
(三)加强制度规范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认真落实《行政强制法》和《上海市依法行政“十二五”规划》,严格依法履行和行使政府的行政职权。实施执法行为规范手册制度,健全执法调查规则。完善行政执法协调机制,强化属地管理、条块联动、部门协同,增强执法合力,提高联合执法实效。加强和规范行政执法,提高依法行政的有效性和管控率。推进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发挥法律顾问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落实重大决策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必经程序,健全评估反馈机制,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监督管理。完善政府行政复议工作机制,不断提高行政复议工作质量。
(四)加强勤政廉政优政建设,大力推进从严治政。人民对政府的信任是人民政府的立足之基。政府公务员要始终坚持勤政爱民、廉政为民、优政惠民。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和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切实做到为地区发展用心用力、为民谋利不遗余力、为基层和企业服务竭尽全力。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推广“制度加科技”机制,更加有效地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厉行勤俭节约,稳妥实施机关公务用车改革,加快机关办公资源整合。深入开展专项整治和纠风工作,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深入推进勤政廉政优政建设,必须坚持从严治政,主动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各级政府和政府部门都要自觉接受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高度重视司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着力加强政府内部监督,强化“万人百企评机关”等测评结果的综合运用,加大行政效能监察力度,提升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履行政府职责,推动科学发展,必须造就一支法律意识强、业务水平高、工作作风实、工作业绩好的公务员队伍。每一位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着眼群众的根本利益,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真心实意回应群众诉求,全心全意为群众排忧解难,努力使决策和工作符合群众愿望、为群众带来实惠。不断增强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为群众办事的本领,深入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虚心听取群众意见,诚恳接受群众批评,不断改进和加强政府工作。直面困难和挑战,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敢于担当,勇于创新,不断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四、今年主要工作安排
今年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落实“五个好”总体要求和“建设‘示范区、最佳实践区’,实现城乡一体化”总体目标的开局之年。我们要全力以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保持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根据宝山未来的发展目标,综合各种因素,建议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区增加值可比增长10%,区地方财政收入同比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2%,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新增就业岗位2.6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3.01万人以内,扶持成功创业600人。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
抓好今后五年工作的整体起步,今年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产业投入。启动五大城市综合体建设,加快南部地区一批优势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推动一批重点项目突破瓶颈,推进55个单体投资规模超亿元的产业项目建设。二是加强招商引资,增强发展后劲。完善招商政策和推进机制,加强区域交流合作,改善区招商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环境,依托和发挥市、区招商平台功能,力争在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等高质量的大项目上取得新突破。三是坚持节约集约,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存量盘活利用和土地储备出让力度,确保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保持房地产业健康稳定发展。四是集聚发展新兴产业,深化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复旦软件园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启动宝钢文化中心改扩建等20个服务业项目,确保宝山万达广场等13个项目竣工投用。建成绿地正大缤纷城等大型商业项目,举办上海樱花节等系列活动,完善滨江、罗店和顾村三大旅游集聚区综合功能。加快太平洋机电等29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推进民用航空、重大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发挥发那科机器人项目集聚效应,推动顾村工业园转型建设上海机器人产业园。加快富锦工业小区结构调整,推进规划产业区块外40户工业企业调整,完成市政府下达的28户危化企业调整任务。建设1630亩高水平粮田、350亩蔬菜大棚,建成年产3000吨优质稻米的产业基地,发展15个具有示范效应的农业专业合作社。五是推动科技创新,增强区域发展活力。推进35个产学研项目,创建一批科技小巨人企业,支持企业实施国家、市科技计划项目。扶持非公经济发展,加快中小企业培育上市。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发展。
(二)加快重点地区调整转型。一是着力深化滨江地区功能开发。加强邮轮港运营管理,确保60多艘次航班靠泊安全顺利。探索“三游”经济联动发展,优化滨江岸线和蕰藻浜沿线转型规划,高品质启动建设一批功能和服务配套项目,推进上港十四区转型项目建设。推动罗泾港配套产业园建设。二是积极启动吴淞工业区整体转型。编制报批结构规划和控详规划,建成吴淞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果展示馆。健全市、区联合推进机制,建立支持企业转型的政策体系,深化和加强区企合作,推进上海玻璃产业园等一批已转型项目的建设开发,新启动若干成熟地块的调整转型。三是全面推进南大地区综合整治。基本完成一期范围内企业和居(农)民动迁,启动20户高污染、高风险企业关停工作。推进上大一路等4条道路建设,完成真南路等3条道路前期工作,形成南大地区骨干路网雏形。完成一期30公顷绿化种植,启动二期50公顷外环生态绿地建设,建成外环基础防护林带。实现动迁安置房一期28万平方米建设节点目标,启动二期前期工作。四是协调推进“5+2”保障性住房基地建设管理。完成罗店大型社区土地收储,确保173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新开工建设21万平方米市属保障性住房,同步启动总投资42亿元的公建配套建设,先行实施1至2个街坊级商业配套和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及时接管顾村大型社区物业、商业、道路等配套设施,同步建设基地外围配套。协调加快高境胜通、庙行共康、大场祁连等基地整体建设进度。五是有序实施老镇旧区改造。实质性启动吴淞西块、八棉二纺改造。固化顾村老镇改造方案,完善杨行老镇改造规划,确保完成大场和罗店老镇改造年度任务。
(三)加快城乡民生事业统筹发展。一是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体系。配合完成S6等市级重大工程前期动迁,协调启动S7、G1501越江隧道等前期工作,协同推进长江西路越江隧道建设。加快宝安公路拓宽改造、富长路—康宁路新建改建等一批区级重大工程建设。集中启动大型社区和南大地区配套市政建设,有序实施潘广路、宝嘉公路等一批工程项目。新建宝安站等3个变电站,改建长山污水泵站,推进10万户光纤建设改造等信息化建设项目。二是推进城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加大区属动迁安置房建设力度,推进北部1200户农民动迁安置房建设。新增廉租住房租金配租家庭200户、实物配租家庭50户。做好首批经济适用房受益家庭入住工作,推进第二批选房供应等工作。在淞南镇等南部地区和宝山工业园区,启动建设2万平方米公共租赁房。三是落实一批惠及城乡居民的实事项目。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力度,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渠道。推进劳动工资集体协商,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完善新农保制度,落实征地保障政策,加强医保管理,有序推进“综保”、“镇保”转“城保”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加强社会救助工作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七送”帮困送温暖活动。启动庙行镇、高境镇敬老院建设,完善为老服务机制,提升为老服务质量。启动罗南新村等3个公交枢纽建设,新辟“穿梭巴士”线路和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新建60座公交候车亭,加快大型社区公交配套。实施第二轮经济相对薄弱村财政扶持政策。探索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新建、改建5个标准化菜市场。加快8座区级农村危桥改造。完成2570户农村村庄改造。推进罗店镇创建“国家卫生镇”工作。
(四)加快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总结推广创新试点经验。健全顾村大型社区管理新模式,优化馨佳园居委会联合服务中心功能。探索罗店大型社区管理新机制。深入推进顾村星星村等农村社区化管理创新试点。完善“镇管社区”管理模式。二是加强人口综合服务管理。深入开展人口综合调控前瞻性研究。健全社会管理“大联动”、“大联勤”机制,强化“两个实有”管理,增强户籍人员居住地服务管理能力。建立社区管理综合信息系统,深化组团式联系服务群众制度,加强社区共治和村(居)委自治机制建设。完成2012年村(居)委换届选举。三是保障城市运行安全。切实抓好生产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燃气安全和地下空间安全。发挥建设工程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作用,提高常态化监管水平。完善区食品安全委员会综合协调机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开展打击危害食品安全专项行动。开通“宝山食品安全”微博,鼓励和引导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管理。推进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百千万示范工程”、餐饮食品安全规范化体系建设。加强基本药物和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监管。四是促进社会和谐稳定。鼓励调解组织专业化、社会化发展,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加强信访问题滚动排摸,积极预防和化解信访突出问题,努力化解社会突出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强化治安复杂地区和社会面管控,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推进平安实事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作用。认真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对台等工作。
(五)加快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一是大力推动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组织开展国际民间艺术博物馆(博览馆)交流等系列活动,推进“一地一品”等特色文化建设,创排大型现代沪剧《红土情》。完善宝山体育中心和图书馆运行机制。积极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平台功能。推动大型社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推进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陈列改造等项目,完成月浦文化馆影剧院改建工程。结合老码头、老厂房、老仓库、老堆场等调整转型,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推动民间民俗文化活动产业化。创新军民双拥共建机制,加强志愿者队伍服务管理,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城市文明形象。二是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启动顾村青少年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心建设,实施虎林中学等40所学校改扩建工程。推进“校园创新文化建设工程”。落实新一轮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学校心理健康三年行动计划、中小学生学业质量绿色指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启动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行动计划。积极争创“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三是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一钢医院向康复医院整体转型,调整完善华山医院北院医疗联合体,推进罗店医院改扩建工程,发挥上海美兰湖母婴健康中心辐射作用,深化区域医疗卫生资源联动整合,整体改善北部区域、农村地区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大型社区医疗资源配置,建成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增1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率先在高境、吴淞、张庙地区实现家庭医生责任制全覆盖。创建“全国慢性病防治工作示范区”,推动健康城区建设。四是加强人口计生管理。有序推进人口优生促进工程,深化完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体系。五是努力打造“体育强区”。创建乒乓球“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举行区群众体育大会,继续开展“百字”系列体育活动。举办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上海赛区)、亚洲男子排球俱乐部赛、美兰湖高尔夫名人赛等大型赛事。六是大力促进科普等事业发展。实施“科普益民计划”,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屋、科技成果应用示范社区。推动妇女儿童、红十字、慈善事业发展。开展“档案服务进社区”等活动。
(六)加快提升城市宜居程度。一是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力度,加快“两高一低”企业调整,支持企业节能技术改造,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应用,强化节能目标责任考核,完成年度节能减排任务。二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施第五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加强月浦盛桥等重点区域的污染整治。推进南大地区、罗店老镇水系治理。骨干河道整治率提高到72%。完成庙行排水系统建设,推进罗店大型社区污水管网建设,城镇污水纳管率提高到87%。加快顾村公园(二期)腾地工作,启动部分地块建设。全年新增绿地100公顷,同步提高绿化品质和公园管理水平。三是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强化规划管理和执法,完善城市布局和功能配置。推广市容环境维护新机制,推进市级“市容环境责任区达标街镇”创建工作。整合城市建设管理信息资源,提高网格化管理效率。加强城管队伍建设,优化城管执法体系。推行拆违控违常态化管理,坚决遏制新增违法建筑。深入开展非法营运整治,维护交通客运市场秩序。
(七)加快探索完善推进转型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研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配套政策,放大政策引聚效应,加快资源盘整集聚,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二是进一步完善调结构、促转型政策体系,创新融资服务方式,强化政策导向作用,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加快规划产业区块外工业布局调整和向园区集中,提升产业整体能级。三是根据市政府新出台的国有土地上房屋、集体土地房屋征收补偿规定,建立健全征收补偿工作机构,规范征收补偿程序,突破建设发展瓶颈。四是探索“人才服务项目、项目集聚人才”的新机制,增强区域创新能力和活力。五是强化人口服务管理“部门协调联动、条块综合调控”机制,有效控制人口规模,努力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六是深化政府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进一步破除思想障碍和传统束缚,学好政策、用好政策,强化协调统一、团队协作、共破瓶颈的有效机制,确保重大布局、重要任务、重点项目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全面推进现代化滨江新区建设,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望和不懈追求,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和光荣使命。经过历届区委、区政府和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宝山的发展又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一幅令人鼓舞、催人奋进的美好画卷已经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惟有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勇于探索,始终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工作,始终坚持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才能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重托。让我们在中共宝山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发扬只争朝夕、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进取精神,满怀信心、阔步迈上新的征程,坚定不移地朝着“建设全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最佳实践区,率先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奋勇前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和市第十次党代会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