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旭辉、陈斌寅委员:
1、打造宝山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根据《上海市知识产权运营服务集聚区》工作通知的要求,结合宝山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的发展定位,我局组织成立集聚区建设联合工作组,制定建设方案。现已通过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评审,被认定为市级集聚区,并取得80万元专项政策资金,填补区级知识产权运营资金短板。我局以长江软件园为载体,面向全区,指导建设汇集商业银行、保险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等各类运营要素的运营服务集聚区,助推宝山区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
2、成立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今年2月,由区知识产权局主管,新杨湾科创园开办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上海市宝山宝智知识产权创新转化研究院(简称“宝智院”)揭牌成立。联合同济大学国际知识产权学院、上海邦信阳中建中汇律师事务所和上海新逸企业发展有限公司,汇聚学术、实务和企业界专业人士组成管理领导团队,现有高校教授2名,副教授4名,律师事务所合伙人2名。目标定位为高标准、高质量、多视角的知识产权转化机构。聚焦新型知识产权权利挖掘、前沿技术等理论研究;知识产权资讯交流,转化引荐等实务运用,为宝山区全域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智囊服务。
会办单位区科委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参与宝山区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等开展产学研合作,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进行产业化转化,对此类项目给予科创政策的资金支持。
3、立足重点行业响应市场需求。聚焦“生物医药”“新材料”“机器人”等宝山区重点产业,打出区域特色知识产权服务名片。目前,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起点,依托新杨湾科创园已入驻的50多家医药企业,由宝智院负责起草生物医药领域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白皮书,探索宝山知识产权品牌论坛,搭建科研院所与科创企业的沟通桥梁,对接优质项目,打通关键环节,联通“供”“需”孤岛。
另外,根据《2022年度上海市高价值专利培育中心项目申报指南》,我局积极指导区内新材料企业申报上海市高价值专利升级培育项目,推进专利转化运用,促进专利价值实现。目前,上海超碳石墨烯产业技术有限公司和上海摇橹仪器设备有限公司申报的培育项目已通过初步审核。
4、深入走访调研疏解企业困难。在全区范围内设立了7个服务直通站,10个品牌指导站,建立长期稳定的互联互通关系。着重关注重点经济园区的需求。6月,王哲局长带队赴机器人产业园开展大走访、大排查活动,在调研企业复工复产情况的同时主动向产业园介绍我局主办的“复工复产 同心守‘沪’”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环保及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成果推介会,强调在落实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我局将持续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拓展知识产权服务方式,竭尽所能为企业排忧解难,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5、精心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线上线下活动。疫情封控期间,我局会同宝智院举办“同心战‘疫’,知产保供—生物医药知识产权在线座谈讨论”,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员齐聚线上,共同畅谈疫情防控关键阶段下知识产权保供的相关问题。6月中旬,我局主办复工复产 同心守‘沪’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环保及新材料领域知识产权成果线上推介会,介绍优质项目,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的专利技术合作。通过组织这些活动打破供需双方信息壁垒,建立信息交换机制,促进知识产权转化。
四、下一步工作
一是盘活存量厚植资源。一方面转化知识产权存量,挖掘区内现有存量知识产权,引导知识产权产业化、商业化,树立知识产权“经营”理念;另一方面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鼓励高校、研究院和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高价值专利,提高把创新成果转变为知识产权的能力,丰富宝山科创资源储备。
二是协同联动叠加效应。运用服务集聚区和宝智院这两个抓手,充分发挥智力优势、资源优势,打通知识产权研究、转化、运用各个关键环节,初步建立知识产权撮合交易平台。以生物医药产业为起点,挖掘更多优势企业,辐射重点产业全领域,孵化一批高质量的科创企业,充分释放知识产权的创新价值和经济效益。
三是明确目标“知”“产”结合。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加强园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合作,持续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覆盖范围和规模,解决制约科创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推动专利转让与产业创新能力融合,培育形成专利导航产业发展新模式。2022年目标在全区实现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项目数量、专利转让许可次数的明显提升,较之上一年增长20%。将企业知识产权从原来的“软资产”、“软担保”转化为切实有用的“硬资产”、“硬担保”。
四是完善制度形成合力。推进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开展。适时召开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完善区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各项工作制度,重点推进跨地区、跨部门知识产权保护协同机制建设。依托已有资源、体现服务功能、促进形成“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行业促进和社会参与”的知识产权发展机制,形成更加专业、更加系统的知识产权指导服务体系,全力助推宝山科创发展。